小学培养的兴趣,到了中学全泡汤?

小学培养的兴趣,到了中学全泡汤?

我曾经做过一个调研,看看“双减”之后,孩子的课外班到底有没有减少。

结果显示,家长给孩子报的学科类课外班确有减少,然而音体美等素质类兴趣班却有增加的迹象。


(资料图片)

陆陆续续地,我也收到不少家长的留言,咨询如何给孩子选择课外班。

课外班不是有钱闭眼报,也不是报了就有效果。除了具体是报这个班还是报那个班,报这个机构还是那个机构这些战术问题,最重要的还是先解决战略问题——

不能只掏钱报班,首先要抬头看路。

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想和你们分享下自己的报班心得。

刚才说了课外班分两种类型:

一是语数英这种学科课外班;

二是音体美等兴趣课外班。

暑假不允许组织学科类课外班,今天我就先说说素质类兴趣班。

先声明一下,这篇文章对家里有矿的家庭不适合——孩子广泛用课外班试错,可以称之为人生体验,万一浪费了时间精力,家里也托得起底。

如何报课外兴趣班,首先要看孩子的需要和家长的目的。

有些家长周末和假期给孩子报兴趣班,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个地方玩,其实是找了个游乐场,所以报班只要达到目的就没毛病。

但更多的情况是:家长想通过课外班让孩子培养兴趣,把兴趣再发展成特长,广泛试错到处开花。家里有矿的无所谓,但是趟不起坑的家庭报班时就不能特别随意——

上兴趣班不仅涉及到金钱成本,更关乎机会成本和时间成本。而后面两种成本,并没有太多可以浪费。

特别是时间成本,作为一个过来人,我深刻体会到,留给孩子试错的时间是有限的。

如果走中考高考路线,一般来说广泛试错只是到小学为止。

到了中学,别说试错,就是想同时维持两三个兴趣都很难——学业负担加重的时候,你是能放弃语文呢还是数学呢还是英语呢?

最后能放弃的,也只能是非刚需的兴趣。

为啥有些琴童妈,会让孩子在小学就考到8级或9级以上呢?因为到了小升初以后就没太多时间练琴了啊!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和学科无关的项目,如果想从兴趣发展成特长,要么在小学搞定,要么就要等上了大学或大学毕业——这就是冷冰冰的现实。

一开始广泛试错不是不行,只是很难一直试。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基本就要开始聚焦,集中精力专攻一两项。

至于这一两项如何选,有3个策略:

1

选孩子擅长的

为啥不说选孩子喜欢的?真相是:孩子的喜欢很可能只是一种假象,也可以说是“叶公好龙”,乍一看喜欢这喜欢那,一旦深入要吃苦了就立马不喜欢了。

真正的喜欢,是必须克服困难付出辛苦的。自己擅长的项目,才能有信心去攻克;自己有优势,才能越练越有成就感。

2

选家庭有资源的

我有个同学,学习一般,在学校里也没看出有啥特长,现在却是我们校友里最牛的人,一个大艺术家——后来才知道,她家是音乐世家。

当然这个案例有点极端,我想说的是:想走艺术道路,家里有点资源相当重要。

即使自己不是什么艺术世家,也要认识点圈子里的名家。启蒙是很重要的,孩子能否爱上艺术,很多时候是启蒙好就有兴趣,启蒙不好就没兴趣。

学艺术学体育还需要家长的时间资源,包括接送、陪伴和督促。家有琴童的家长都知道,学琴其实拼的是父母,因为练的时间远比上课时间要长,光学不练是无法持续的,家长的陪伴和督促很重要。

如果家长没时间没精力,也还有另外两个方法:

第一个是看看学校里有什么艺术团、球队或兴趣小组、俱乐部等。

我家就有孩子在高水平的校乐团,省级比赛经常拿头等奖。在乐团训练又省钱又能迅速提高水平,还有小伙伴陪练,家长不用太过费心孩子就凭特长生升入了重高。

花生很喜欢体育,但我给他报过的体育兴趣班并不多,主要也是利用了学校资源,比如加入学校足球队、篮球队等,既练了体育还有助于社交和团队合作。

第二个是家长自己有什么兴趣家庭活动顺便带上孩子。

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谷爱凌妈妈自己爱滑雪,每次滑雪都带着谷爱凌,自然而然培养出了她对冰雪运动的热爱。

我身边也有不少普通人的例子:家长每周约朋友打羽毛球,也带着孩子培养出羽毛球兴趣;家长自己参加书画兴趣班,孩子也耳濡目染喜欢上了书画。 

3

选相对低成本又方便训练的

很多艺术类兴趣是相当烧钱的,不仅是买乐器和请老师,更是去国外参加比赛(当然前三年疫情就没法出国了),而且是长期烧钱,所以要有预算管理。

如果自己所处城市,此类资源有限或者兴趣班和老师很远,不利于孩子平时训练的,也要谨慎考虑。

体育也一样。比如,羽毛球肯定比冰球成本低也更容易训练,有些小地方可能连个冰球队都攒不起来;比如,如果在东北练滑雪,肯定会比广东方便得多。所以,兴趣班一定要把天时地利人和都考虑进去。

总之,报课外班,首先要搞清到底需不需要,然后再去做下一步的选择。

我们不仅要让孩子努力,还要高效地努力。人们经常说,选择比努力重要,其实,选择就是一种高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