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宁回国200天:身兼三职,呼吁信任科学家,实行科研经费打包制

颜宁,图片来源:大湾区科学论坛

“无论是经费来源,还是经费使用,我们都想探索一些灵活机制,也就是如何信任科学家,实行科研经费打包制,尽量避免条条框框,真正地把科研经费用在创新和科技强国上。”


【资料图】

5月20日,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粤港澳科技创新发展分论坛上,备受关注的结构生物学家颜宁登台演讲,向外界分享了她最新的动态和思考。

此时颜宁刚刚从“首阳”之中康复过来。就在前一天,她还发微博表示:“赶在WHO宣布大流行结束之际终于退出决赛圈,想要调侃自个儿几句,又怕冒犯那些真正经历了伤痛的人。”

阳康后的颜宁,在会场上一直裹着一条黑色的围巾,显得她身材格外娇小。但在颜宁小小的身躯底下,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从2022年11月1日,颜宁在深圳全球创新人才论坛宣布从普林斯顿大学辞职回国开始,至今已经过去200天。时间不算长,但颜宁已经完成了许多工作。现在的她身兼三职,分别是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以及光明致远基金会理事长。

这三个机构,分别承载着颜宁不同的追求。其中最重要的依托是深圳医学科学院,这也是颜宁回国之后接受的第一份工作。去年12月,深圳医学科学院正式揭牌,颜宁获聘为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

据颜宁介绍,除科研之外,深圳医学科学院的目标就是要打通研究与临床,打通科与医。而深圳医学科学院作为一个新型研发机构,颜宁希望在包括机制在内的各个方面有所探索。

这些探索既包括经费上的,探索政府经费与社会募资结合、探索科研经费“包干制”和中长期考核体系;也包括人才上的,要探索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避免“一刀切”,也要探索实施医师科学家培养项目等。

“未来10年,深圳医学科学院要有200个相对稳定的课题团队,覆盖8个主要的健康研究方向。”颜宁说,深圳医学科学院的目标就是培养下一代的医学科学家,他们既懂临床又懂科研,“上得了手术台,也做得了实验”。

目前,深圳医学科学院已经发起四批人才招募,并于年内首次面向全球招聘PI,即课题组负责人,包括特聘研究员、高级研究员、资深研究员。据颜宁透露,已经有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德国马普研究所正教授级别的人才对深圳医学科学院有意向。

学术研究只是一个开始,如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可大规模普及的技术、药品,同样关键。今年3月,颜宁获聘深圳湾实验室主任。据颜宁透露,作为一个机构、省重点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的主要愿景是科研及转化。

“我们可以做的就是给转化保驾护航,不是让科学家自己去开公司,而是要为科学家提供专业的法务团队、专业申请团队、CEO等,帮他组建好这个团队,这是我们作为研究机构希望在转化上探索的模式。”

颜宁指出,目前深圳湾实验室已经布局了三个转化中心,包括深圳湾转化医学中心、百瑞创新中心和坪山医药研发中心,希望可以借此打通从基础科研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我们的特点是,这些转化中心的领衔科学家们,基本有丰富的15—20年以上的药企经验,他们是真正做出过药的科学家,是他们在组建团队。”

与此同时,深圳湾实验室也在积极探索研与企的合作模式。据透露,目前深圳湾实验室也与华润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在持续向前推进。

在演讲中,颜宁还着重介绍了日前揭牌的深圳市光明致远科技基金会。今年4月,颜宁和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脑计划发起人蒲慕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医学部主任姜保国,中国慈善联合会副会长陈越光等人共同发起了这一基金会。

“很多情况下公共预算没有办法打通一些高风险、高回报的研究。因此,除了政府支持的科研经费之外,我们还想再探索一个真正能够长期支持高风险研究的基金会。所以我们成立了光明致远科技基金会,希望通过慈善捐款、投资的收益,支持科研人员做高风险的研究。”

颜宁以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基金会举例。这是全美规模最大的私人资金资助生物和医学研究的组织之一,通过赞助科学家而不是科研项目的方式,鼓励科学家深耕细作做出真正原创性的发现。

“每年的诺奖都有霍华德·休斯的研究员,因为他们能给科学家真正的稳定支持、长程支持,但这里面的遴选是极为严格的,我们认为在深圳很适合做这种模式。”

2007年,刚刚博士毕业、年仅30岁的颜宁成为“清华最年轻教授”,从此备受社会公众、媒体关注。无论是她2017年出走美国,还是2022年宣布回国,每一次都引发轩然大波。

但当颜宁回顾自己今日成就之时,她都会强调这不一定是因为自己更聪明、更勤奋,而更有可能是由于她在过去二十几年里很幸运地处在最适合做科研的环境里,并且很幸运地前后获得了以人为本的几项经费支持,可以让她在最感兴趣的科学世界里自由探索。

如今,她也想把自己的这份幸运,传递给更多的人。无论是筹建深圳医学科学院、获聘深圳湾实验室主任,还是发起光明致远科技基金会,颜宁都在致力于为科研人员提供宽松的科研环境。

在颜宁看来,做科研,“大脑”最重要。只有为科研提供长期、稳定、灵活、竞争性存续的经费,为科研人员提供后顾无忧的生活保障,使得他们能够自由地探索,才能使科学家的大脑产生出“从0到1”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