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文化数字化发展研讨会召开,为首都文化插上“数字翅膀”


(资料图)

千龙网讯(记者 刘美君)4月27日,“北京文化数字化发展研讨会暨《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21-2022)》发布会”召开,发布首都高端智库研究成果《文化科技蓝皮书: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报告(2021-2022)》,探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在北京的实施路径,为扎实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做好首都文化大文章建言献策。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党组书记方力研究员表示,文化科技蓝皮书以推动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实现文化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探索研究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成效问题、最新趋势与有效路径。从全球视角观察文化科技融合相关产业发展动态,跟踪研究了大量代表性企业案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综合测算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数,对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总体水平做出了基本判断。同时蓝皮书重点关注了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创作表演、数字内容服务业、设计服务业四大重点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为深入研究探讨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大量详实资料与研究基础。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王利民指出,文化科技蓝皮书立足首都,用数据生动诠释了以数字技术赋能北京文化发展,让文化数字化成果惠及大众,以数字化让北京故事更好走向世界的研创理念,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和智力支撑。

蓝皮书报告执行主编、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伊彤研究员介绍了蓝皮书主要内容。她介绍,现代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深刻影响着社会变革与发展。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融合发展成为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该报告立足国际国内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归纳分析了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新特点与新需求,构建了“区域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指标体系3.0版”,对北京和国内若干省份进行了评价分析与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基础不断夯实,融合投入总体趋势向好,融合产出成效日趋显著,经济社会等融合环境显著优化,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持续跨上新台阶。报告重点分析了互联网信息服务、设计服务等重点行业领域产业发展情况,对北京地区的25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度剖析,为促进首都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决策支撑。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范周教授做了“文化数字化战略需要处理好的几组关系”的报告。他指出,随着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不断推进,数字技术在为人们提供丰富文化产品和新奇消费体验的同时,也重构着“文化—技术”的内在逻辑和关联。他强调,推进文化数字化战略应当处理好以下六大关系:文化内容与数字技术、文化产品存量与增量、公共文化服务与文化产业、虚拟现实应用与实体经济融合、文化数据市场应用与国家安全、数字文化新业态“风口”与“虚火”。

国家博物馆战略规划处孔欣欣处长分享了“博物馆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系化建构及创新路径”的相关研究与思考。她指出,博物馆的属性和职责具有天然的文化科技融合基因,尤其是在数字经济时代,博物馆要开展全业务链创新以及生态系统创新,要不断推进文化科技融合与新博物馆学理念深度契合,强化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博物馆流程体系和运营模式的深刻变革,并推动成本、人才、法律法规体系等制度创新。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部主任、研究馆员李卫伟在会上做了“数字化技术与文化遗产结合的三部曲”的报告。他介绍了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数字技术与设备应用和发展情况,指出当前文物的保护、利用与传承中存在数字化市场水平参差不齐、高质量产品缺乏、文物数字化普及度不高等难点与痛点,并提出推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产业链融入社会大产业链的建议。

中关村中恒文化科技创新服务联盟副秘书长何雪萍分享了“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的数字化文化消费新场景”报告。她指出,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政策频出的背景下,文化消费由产品经济向服务经济以及体验经济发展。需要通过文化复兴、文旅融合、消费升级、商业创新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激活消费,形成新场景、新业态、新消费、新模式,推动有为政府到有效政府的跃升。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江光华副研究员就“科技支撑北京文博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做了观点分享。她指出,科技支撑文博非遗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是顺应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时代之趋。在文化和科技日益融合的新时代,北京还需加强布局引导,推进文博非遗资源的数字化标准建设,强化科技与文博跨界型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与文博非遗资源融合发展。